【体大思精出处于哪里】“体大思精”这一词语,常用于形容文章或作品结构宏大、思想深刻。它最早出自古代文学评论中,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那么,“体大思精”究竟出自何处?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体大思精”这一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理论。其中,“体大”指的是文章的结构宏大、内容丰富;“思精”则强调思想深刻、构思精细。这一评价标准多用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评论。
据文献记载,“体大思精”这一表达最早见于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他在书中提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体大而思精”的特点,即在结构上宏伟壮丽,在思想上深邃精妙。因此,可以说“体大思精”出自《文心雕龙》,并成为后世文学评论中的重要概念。
此外,唐代诗人杜甫、韩愈等也曾在其诗文中体现出“体大思精”的风格,他们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思想深刻,影响深远。
二、出处一览表
| 词语 | 出处 | 作者/出处来源 | 释义 |
| 体大思精 | 《文心雕龙》 | 刘勰 | “体大”指结构宏大,“思精”指思想深刻 |
| 体大思精 | 杜甫诗文 | 杜甫 | 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
| 体大思精 | 韩愈文论 | 韩愈 | 强调文章要有宏大的格局和精妙的思想 |
| 体大思精 | 后世文学评论 | 多位文人学者 | 成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 |
三、结语
“体大思精”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评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结构与思想深度的高度重视。从《文心雕龙》到杜甫、韩愈的作品,再到后世的文学评论,这一理念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衡量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需进一步了解“体大思精”在不同文体中的体现,可结合具体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