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愤是什么意思】“哀愤”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表达一种深沉的悲伤与愤怒交织的情绪。它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历史记载或个人情感表达中,用来描述对不公、苦难或悲剧的深切感慨和不满。
一、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哀”指悲哀、哀痛,“愤”指愤怒、愤懑,合起来表示因痛苦而产生的强烈情绪。 |
情感特征 | 悲伤与愤怒并存,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 |
使用场合 | 多见于文学、历史、诗词、散文等正式或半正式语境中。 |
常见搭配 | 哀愤填膺、哀愤难平、哀愤交加等。 |
情感强度 | 较强,常用于表达对重大事件或社会现象的反应。 |
二、具体解释
“哀愤”并非单纯的情感表达,更是一种心理状态的体现。它往往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对命运的无奈、对正义的渴望或对不公的抗议。在古代文人笔下,“哀愤”常与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相关联,如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中就常有此类情感的描写。
例如:
- “哀愤填膺”:形容内心充满悲愤,难以抑制。
- “哀愤难平”:表示心中的悲愤久久不能平复。
- “哀愤交加”:同时感到悲哀和愤怒,情绪复杂。
三、使用示例
示例句子 | 解释 |
他面对亲人离世的惨剧,哀愤不已。 | 表达了因亲人去世而产生的极度悲伤和愤怒。 |
古人常以哀愤之词写诗,抒发对时局的不满。 | 描述了古代文人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不满与痛苦。 |
她的哀愤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动容。 | 表明她的情绪非常强烈,容易被他人察觉。 |
四、总结
“哀愤”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痛苦的深切体会,也有对不公的强烈不满。它不仅体现了个体的情感体验,也常常反映出社会的某种集体情绪。在文学创作中,它是塑造人物性格、渲染氛围的重要手段;在生活中,则是人们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一种方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哀愤”的文化背景或文学应用,可参考相关古籍或现代文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