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经典中,《坐忘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它由唐代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所著。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修行者如何通过“坐忘”的方法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超然的境界。以下为《坐忘论》的全文及其现代汉语译文:
原文: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所谓道,既有清净的一面,也有浑浊的一面;既有运动的一面,也有宁静的一面。天是清的,地是浊的;天是动的,地是静的。人类效法大地,大地效法天空,天空效法道,而道则效法自然。
原文:
太上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太上(指老子)说:“我之所以有大的忧虑,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又有什么忧虑呢?”因此,把身体看得比天下还重要的人,大概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珍爱自己的身体并以此为天下服务的人,大概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原文:
生者,气之聚也;死者,气之散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知生者,死之徒;知死者,生之本。
译文:
生命是气息聚集的结果,死亡是气息分散的结果。气息聚集时就产生生命,气息分散时便导致死亡。因此,了解生命的人都知道死亡是生命的延续,了解死亡的人都明白生命的基础。
原文:
夫坐忘者,何也?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既见于空,亦不见于空。是谓坐忘。
译文:
那么什么是坐忘呢?向内观察内心,心中没有了所谓的“心”;向外观察身形,形体不再被视为实体;远观万物,万物也不再被看作具体的存在。当这三种认知都达到觉悟时,就只能见到虚空;即使见到虚空,也不再执着于虚空本身。这就叫做坐忘。
以上便是《坐忘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翻译。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教修炼理论的核心之一。通过理解这些古老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