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是什么意思】“分庭抗礼”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指古代宾主相见时,分别在庭院中各自设席,彼此对等而坐,表示双方地位平等、互不相让。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形容双方在立场、观点或势力上势均力敌,互不妥协,形成对立局面。
一、
“分庭抗礼”最初源于古代的礼仪制度,后演变为一种比喻用法,用来描述两个或多个力量、观点、立场之间平起平坐、互不相让的状态。常用于政治、商业、学术等领域,表示双方实力相当,难以轻易分出高下。
该成语强调的是“平等对抗”的状态,而非单纯的冲突或对立,因此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二、表格形式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分庭抗礼 |
拼音 | fēn tíng kàng lǐ |
出处 | 古代礼仪制度,后见于文献记载 |
原意 | 宾主相见,各自设席,彼此对等 |
引申义 | 双方势均力敌,互不相让 |
使用场景 | 政治、商业、学术、辩论等场合,表示平等对抗 |
近义词 | 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
反义词 | 一方压倒另一方、俯首称臣 |
语法结构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
使用注意 | 需结合具体语境,强调“平等”与“对抗”并存 |
三、实际应用示例
- 政治领域:两党在议会中分庭抗礼,政策分歧明显。
- 商业竞争:两家公司在市场上分庭抗礼,市场份额难分伯仲。
- 学术讨论:不同学派在会议上分庭抗礼,各抒己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分庭抗礼”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一种现代语言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能够准确传达出“平等对抗”的含义。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