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林而田出处于哪里】“焚林而田”是一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常用来比喻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长远的后果,是一种短视、破坏性的行为方式。下面我们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焚林而田”最早见于《左传》和《韩非子》等先秦典籍,其本意是指烧毁森林来开辟田地,虽然短期内可以增加耕地面积,但长期来看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土地贫瘠、水源枯竭,最终影响农业生产。因此,“焚林而田”被用来批评那些只图一时之利、不顾后果的行为。
该成语在现代多用于形容过度开发、资源浪费或急功近利的做法,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信息汇总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焚林而田 |
出处 | 《左传》、《韩非子》等先秦文献 |
原意 | 烧毁森林以开垦农田,短期有效,长期有害 |
引申义 | 比喻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的行为 |
使用场景 | 批评急功近利、破坏性开发、资源浪费等行为 |
现代意义 | 强调可持续发展,反对短视行为 |
相关成语 |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
作者/出处来源 | 《左传·宣公十二年》《韩非子·五蠹》 |
三、延伸思考
“焚林而田”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地方为了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导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理解并反思“焚林而田”的教训,有助于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平衡与可持续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焚林而田”不仅是一个古代成语,更是一种对人类行为的深刻警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和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