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日而食出处于哪里】“并日而食”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生活贫困、食物紧缺,只能在一天中吃两顿饭。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具体含义在历史文献中有不同的解释,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来源与演变。
一、成语“并日而食”的含义
“并日而食”字面意思是“两天合并成一天吃饭”,引申为生活极度贫困,无法正常饮食,只能减少进食次数以维持生存。这一成语多用于描述古代人民生活的艰难或战争时期百姓的困苦状况。
二、成语的出处
关于“并日而食”的出处,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出处 | 文献名称 | 内容简述 | 备注 |
《左传》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民弗知也,以我为贪,而不知我并日而食。” | 该句出现在晋国大夫士会的言论中,意指百姓不了解他的清廉,反而认为他贪婪,实际上他只能两天吃一顿饭。 |
《史记》 | 《史记·货殖列传》 |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虽有仁义之行,不能自免于饥寒,故曰‘并日而食’。” | 司马迁在此用“并日而食”形容贫富差距下的生存状态。 |
《汉书》 | 《汉书·王莽传》 | “民多饥饿,流离道路,死者相望,于是‘并日而食’者不可胜数。” | 描述王莽时期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的状况。 |
三、成语的演变与使用
“并日而食”最初是描述生活困苦的现实情况,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常见于古文和诗词中,用来渲染人物的清贫或时代的艰苦。
-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写道:“贫贱难久居,饥寒常并日而食。”
- 宋代文人苏轼也有类似用法,形容自己贬谪期间的生活状态。
四、总结
“并日而食”最早见于《左传》,后被《史记》《汉书》等典籍引用,成为描述贫困生活的常用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与民生疾苦。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并日而食 |
含义 | 形容生活贫困,只能两天吃一顿饭 |
最早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其他文献引用 | 《史记·货殖列传》、《汉书·王莽传》 |
使用背景 | 古代社会贫困、战乱或政治动荡时期 |
文学意义 | 表达人物清贫或时代苦难,常见于古文与诗词 |
如需进一步了解“并日而食”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或与其他成语的对比,可继续深入探讨。